


豐收背后的強國實力 農田里的數字化與智能化
田野里,新鮮事常有,因為科技的力量正在大規模“滲透”。更高產的種子、更智能化的裝備、更高效的農藝,融入農業生產各個環節的科技力量,正在不斷重塑農業。
農田里的“中國制造”
秋糧是全年糧食生產的大頭,占到了75%。剛剛過去的秋糧收獲階段,各地投入各類農業機械達到3000萬臺套,水稻、玉米、大豆機收率分別超過94%、80%、82%。
伴隨機收率提高的,還有國產化率。
因為最了解中國耕地特點的,自然還是中國農機。
搭載了大數據、云計算、北斗導航等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智能農機,讓農業生產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秋收季,北京海淀區的京西稻智慧農場,看上去可沒那么忙。技術人員坐在辦公室就可以遠程開啟無人收割機進行收獲作業,每小時作業面積達到15畝。這背后,正是基于強大算力支撐的智慧農機控制系統。
京西稻智慧農場通過集成應用新一代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等現代農業信息技術,搭建了一個以高標準農藝為保障,以智能農機為核心,以精準化栽培為手段,以農場綜合管理大數據平臺為依托的,可靠感知、全面互聯、數字化智能調控的智慧農場,是北京首個以“技術+服務”三產融合為核心的智慧農場示范區。
河北衡水,位于華北地下水漏斗區。水在這里就極其珍貴。今年小麥播種,當地選用了既能播種還能同步鋪設滴灌灌帶的農機。水通過灌帶,會以水滴的形式滴入小麥根部,一年兩季,每畝就能節水90立方。
四川眉山丹棱縣,大片丘陵山地。國產的山地單軌運輸車穿梭在高低起伏的果園里,解決了丘陵地區柑橘搬運難題。不到20分鐘,便可完成700米的山地運輸任務,每畝每年節約人工成本500元。
農忙時節,無論是高原地帶,極寒區域,還是平原和丘陵,水稻機械直播、玉米籽粒機收、油菜全程機械化,4000多種我國自主研制的農業機械裝備,馳騁在不同類型的田野上。
在江蘇鹽城的一個家庭農場,裝有北斗導航系統的小麥條播機正按照北斗規劃好的播種路線,勻速前進。施肥、播種、覆土等作業一氣呵成,作業誤差在2厘米以內。十年來,我國帶有北斗定位功能的智能化農機從不到1萬臺增長到今年超過90萬臺。
如今,我國已經擁有相對完整的農機工業的產業體系,能夠滿足90%左右一般性的農機需求。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已成為世界農機生產大國,農機裝備總量接近2億臺(套),總動力達到10.78億千瓦,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
2000萬億條農機大數據唱出的“豐收曲”
“麥收”“秋收”,農民一年中最繁忙的季節,農諺中常以“爭秋奪麥”來形容收獲的忙碌。今年,裝上了北斗定位系統的國產農機,用自己的工作軌跡,在田野上畫出了一張張收獲熱力圖。
這是1.2萬臺玉米收割機畫出的作業熱力圖。從9月22日起,玉米進入豐收的高峰期,大面積的紅色熱力區域覆蓋了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安徽等地,這些地方都是我國玉米的主要產區。
如果說秋收是千萬臺農機大規模作戰,那夏收則是農機跨區遷徙,與時間賽跑。追蹤5萬多臺跨區作業的小麥收割機運行軌跡,我們得到了一張小麥“夏收”圖。
5月17日,湖北鐘祥,80多萬畝小麥正式開鐮收割,打響了夏收跨區作業的第一戰。此后一個多月里,小麥由南向北陸續成熟,農機的軌跡也一路追逐。
5月29日,小麥主產區河南、安徽進入了集中收獲期,夏糧大面積收割全面展開。越來越多的農業設備和農機手投入“三夏”會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