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
農業機械化的生產進程,打破了以往農業生產的規模,突破了人畜力的生產效能,提高了農業生產條件和水平,為農業產品數量的品質的提升形成保護,以及農業機械化所帶來的農產品效益提供了可能。農業機械化不僅為“三農”發展夯實了基礎,而且更重要的是為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創造了條件。
一、農業機械化對現代農業的重要性
農業機械化不僅顯著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推動了農業規模經營的發展,而且機械化作業實現的節種、節水、節肥、節藥、節省人工以及推廣環保新技術帶來的技術集成、資源節約和生態效應也為農業可持續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最集中和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隨著機械化的運用而應用。農業機械化正深刻影響著作物品種選育方向、耕作制度變革方向、栽培模式改進方向。農業機械化將最新工程技術和最高農業種植要求固化在農業機械產品和作業使用上,將面向千萬單個農戶的農業技術示范推廣過程轉變為以標準化的形式集中在機械化農業技術以及具有較高技能的農機手身上。農業機械化已成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創新的主體,尤其是在農業勞動力數量、素質結構性下降的今天,良種、良法的推廣和使用,必然要以農業機械為載體,要與輕簡化、規?;?、標準化、集約化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相匹配,否則難以有效推廣實施。
2.農業發展方式向農業機械化生產方向快速轉變。今后,在農機化政策取向上,在幫助農民買得起的同時,要更加關注用得好、增效益的問題;解決農民籌集資金困難,不僅需要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還需要配套的農機具抵押貸款、財政貼息等政策;調動農民應用重點技術的積極性,不僅需要加大技術推廣投入,還需要重點環節作業費用補貼政策;培育擴大農機作業市場,發展壯大農機服務組織,不僅需要稅費減免政策,還需要信貸優惠、用地支持、投資補助、以獎代補、用油保供等措施;保障農民人身財產安全,不僅需要相關保險保費優惠、補貼政策,還需要免費上牌、免費年檢等政策。為此各級農機部門要深入調查研究,加強溝通協調,爭取政府支持,用足、用好、用活當前的農機購置補貼等優惠政策,根據發展需要,結合實際創新、豐富農機化政策措施,推動農機化扶持政策具體化、項目化、配套化,切實增強政策的連續性、協調性和針對性,更好、更全方位、更持久地調動農民購機用機積極性。設施農業的快速發展,打破了農業生產的季節和空間限制,使得在任何地方進行農業生產成為可能,尤其在發展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和開發特色優勢農產品方面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我市的蔬菜、食用菌產業,蠶桑、畜禽養殖業等。
二、加強培養農業機械化農機手的重要性
發展現代農業,最終要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農業機械化為培養新型農民搭建了重要平臺。發展現代農業,最終要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隨著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農業裝備的快速增長,必然要求農民具備較高的科技文化素質和經營管理能力,能夠熟練掌握農業機械的操作維修和相關技能。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過程,很大程度上也是造就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的過程。目前活躍在我市農村的6萬余名農機手,大多是有相對較高文化素質和較好身體素質的中青年農民,其中的農機合作組織成員和農機大戶、農機維修技術人員懂農藝技術、會操作機械、善于經營管理,是新型職業農民的代表,也是農村依靠農業致富的排頭兵。因此,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以此為紐帶,能夠培養更多的農機作業能手、維修能手、經營能手,催生更多種植大戶、養殖大戶,造就更多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使之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中堅力量。
三、突出農業生產質量,提升農業機械科技水平
我市如今積極加強與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合作,按照《賀州市生態有機農業實施方案》的部署,抓好全市20萬畝生態有機農業標準基地項目建設,大力發展生態健康農業,實現農耕文化的階段發展。在加強農業技術創新的同時,積極發展民營科技,大力推廣先進地區的現代農業發展技術與經驗,加強測土配方施肥、設施農業高效模式和配套等技術研究,在水稻高產栽培、蔬菜綠色有機生產等高效生態安全生產技術攻關上取得新突破。加強農業實用培訓和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大力培養懂技術、創新型農民,在依托高效機械的環境下,善經營,加大農業發展創收。